2015-11-10

秋末星夜;立冬清晨的木、火、金星及月亮 /PS平場進階/HDR

(11/17 M42 HDR)
(11/13 updated 漢俳兩首// 11/14 preparing for comet Catalina)

11/8 清晨4:25 的木星、火星、金星、月亮(由上往下)




11/07 位於獵戶座腰帶的馬頭星雲(horsehead nebula, Barnard 33),它是一個與其背景紅色發射星雲IC434形成對比的黑暗星雲。

位於它左側的是火焰星雲 (flame nebula, NGC2024)。
冬季的主角獵戶座在晚上十點左右已完全升起。





11/06  上山後雲一直沒開(僅偶爾露出幾分鐘的星空),等到午夜決定返家睡覺,隔天再上來。(離得近的方便之處)




11/07   再度上來,山上星況不錯。

今天想從冬天最耀眼、上半夜便會升起的獵戶座開始,繼續巡天之旅。不過在開始stargazing搜尋計劃中的目標之前,想先稍微認真的多曝幾張馬頭黑暗星雲,以及試試看我認為在這裡比較難曝的天體(白、黃、橘色等雲氣的天體)之一,也在獵戶座的女巫頭星雲(Witch head nebula)。

以下天體皆 使用k5 (mod.) ,DA*200 , LPS-D1, O-GPS1自由追蹤。部分有裁切。

今晚一開始的O-GPS1 追蹤準度算很不錯,一度我曾曝光到140秒,以往使用200mm(35等效 200)最多曾曝到130而已。(這裡還有個意義就是表示即使在天球赤道附近的天體也是可以達到之前經驗統計的120秒水準)
所以開始便可以使用100秒~120秒左右來曝光。馬頭共曝了十三張。


在曝光這張的時候恰巧看到一顆流星劃過腰帶的星星旁。



從右至左,照片中的天體為:馬頭、火焰、M78、NGC 2071、巴納德環
ISO3200 F2.8   100~140sec x13 total 22min 36sec ,DSS stacked, PS Flatfield, FlatAide 


HDR


因為女巫頭比較難曝,所以用一百秒曝了三十張,本打算另外在不加光害濾鏡的情況下再曝三十張一起疊起來,不過因為忘了帶UV/IR cut濾鏡,所以這部分便以後找時間再補拍,反正天體都一直在那兒。

Witch head nebula 女巫頭星雲
ISO3200 F2.8  100sec x 30 DSS stacked , PS Flatfield, PhototMatix HDR

拉曲線增亮一些

今晚的流星比平常要多許多。這裡也拍到一枚。


me and OOO (我喜歡把獵戶座看成是假面OOO) ^_^


11/08


曝完之後已經是凌晨十二點了,接下來就要巡星了。
這次繼續找之前尚未搜尋過的目標


Seeing 1/5, transparency 2/5, (1:best)

AM12:45 SQ 19.66



 NGC 1232 (右下) ,中上為NGC 1300,波江座中兩個有名的棒漩星系。上次在波江找1300時漏掉了1232,所以今晚先再過來波江座。

AM1:23
Sh 2-311 升上來到仰角約二十度左右尚不是很高,所以受到些東南方的光害影響,SQ 19.2
船尾座 Sh 2-311發射星雲, 星雲中有個疏散星團NGC 2467,  其左側 Tr9 一個小疏散星團,星點分佈形狀很像 7. ,  在它的左上方是疏散星團 NGC 2482


AM1:37 SQ 19.49  往船尾座北方移動
NGC 2438(M46中的一個小行星狀星雲), NGC 2423(M47左上方的一疏散星團)

NGC 2438


長蛇座
NGC 2936,2937 兩個交互作用中的橢圓星系,不過因為視大小非常小 (1.3x0.5 arcmin, 0.8x0.6 arcmin),如果要拍得清楚的話必須要用超長焦了(下次試試使用600或700)。(可以看哈伯太空望遠鏡拍的照片,非常漂亮)



AM2:30 今天天氣很不錯,尤其下半夜,暗度這時來到SQ 19.7左右,達到這裡狀況佳時的平均水準

現在直接跨越子午線到正剛過子午線,時角約2h的鹿豹座,尋找 NGC 1501(行星狀星雲)之前漏找的目標,這次順便補找一下,視大小只將近 1 arcmin, 200mm 拍出來很小,不過蠻亮的。右下是疏散星團 NGC 1502。

鹿豹座西邊就是頗閃亮的秋季星座-英仙座。


soul nebula 90s x 6 DSS stacked ,PS flatfield


路過英仙座一定會注意到Mel20星團, 雙星團, 心與靈魂星雲等,因為它們彼此都離得很近,視大小又很大,在那一帶尋星調整雙筒時要不掃到都很難。既然如此就順便曝一下靈魂星雲 soul,我一直覺得它比較像小baby^_^




<心頭肉星雲>(Heart and Soul Nebula)

為什麼是"Soul"
明明像小Baby啊
就叫心頭肉!



獵戶座星流跡,獵戶座已升至天頂


AM3:17
再回到長蛇座,往下到差不多蛇的中段的地方, NGC 3242 Ghost of Jupiter ,一個相當亮的,淡青色的行星狀星雲。


AM3:47金星已自樹叢後升起 E95.5 Alt 14.6 (上方已有木星、火星)


AM3:57 SQ 19.47 向南到羅盤座
NGC 2818 疏散星團及一個瀰漫的行星狀星雲



AM4:09 下弦月也升上來了,從上往下:木星、火星、金星、月亮。



AM4:30 SQ 19.8
再往下(東),來到NGC 3132 Eight-Bust Nebula 八字星雲(或稱南環星雲),船帆座的一個行星狀星雲 (右中),很明顯的一小團紅色。

NGC3132 單張中央就已經過曝了,今天這幾個行星狀星雲雖小但都很亮(過去也有找過很多類似大小的行星狀星雲),所以用500~800的焦距來拍應沒什麼問題,比星系還容易曝光。


NGC 4038, 4039 Antennae Galaxies 因曝光時間較短,所以天線尚未能曝出



照片中央 NGC 4361行星狀星雲 SE118.4° Alt+13° 仰角不高 SQ只剩18.23,但猶能曝出。
把低仰角的目標(尤其接近曙、暮光時)的拍攝當時的座標(地形)、時間(用來查當時太陽離角)等參數詳細記錄下來(其實只要記錄下日期時間,使用電子星圖都可以查到以上資料包括坐標、暮曙光時刻、目標太陽離角),對以後觀測/拍攝彗星的準備很有參考價值,因為許多彗星在容易觀測/拍攝時都非常接近太陽。
如藉這張可以知道倘若將來某彗星從這個方位昇上來,在進入天文曙光時高度有到仰角12度(這張目標離照片下緣的視野大約一度),只要不是非常暗的彗星,在無雲遮蔽的前提下就一定可以觀測到或拍攝。

拍完 NGC 4361 約四點五十二分,剛好差不多要受曙光影響了(今日4:47分進入天文曙光)。今天的巡星就到此告一段落。

木星、火星、金星、月亮的星流跡




此種天文現象叫作鏡頭起霧(給Canon G1x Mk2用的暖暖包黏不住了)XD

AM5:33

天亮了,該起床了。^_^


濕度頗高,整夜鏡加熱線都開著。

最近結交的朋友,小朋友特別喜歡。


<守護天使>

狗兒們跑來
請牠吃宵夜,成了
夜的守護者







歸途中在巴拉卡公路上看見美麗的台北市雲海。





竹子湖如世外桃源


竹子湖外觀景台回望天空藍藍的看起來很舒服,但其實這幾天空氣品質非常差,大約下到文化大學附近就開始明顯可以感受到塵霾,空氣變得灰蒙蒙的。


這個月換使用Li ion電池了,輕很多,這顆是9800 mAh 12V 6A,昨晚至今晨除霧加熱線使用了一整晚約七個小時左右(控制器開90%)尚有電,目前沒遇到什麼問題。



========================================================
ps.
1)
當拍攝當時目標仰角低,或光害的影響有明顯偏向一邊的,通常拍攝正常的平場檔案來處理的效果不佳,或懶惰如我時,這時可考慮用PS仿平場法。(此project的DSS疊圖平場版本則請參考此篇

仿平場處理法的進階
疊完圖後僅簡單的色彩調整,尚未做平場處理的圖檔。 

 建立一個平場檔案(請參考PS仿平場法),然後從此圖層建立一個圖層群組,再新增調整圖層曝光度曲線,以便可以隨時調整平場而不更動到原平場圖。(我發現當漸層做得不是很合適的時候,用曲線是很方便調整的工具。可以打開背景圖層,一邊看效果一邊調整。)

*記得要把此群組的圖層混合模式改成差異化

完成平場處理後的檔案



2.)
這張11/8 於3:47金星升起時的接近地平的星點分佈,正好可拿來定位地形座標,作為即將到來的卡塔麗娜彗星觀測/拍攝做計劃準備。


這張是用skysafari + 模擬的12/5 AM 4:41 所見的 Catalina彗星 方位 E107.5° Alt +14.1°。可以從前一張照片中定出差不多的位置。

另一種方式是(當日限定)等待時角法,
查Skysafari可知那天或說那個時間前後,Venus 和 Catalina 的赤緯非常接近,分別是 -9°15",-9°12", 如果我們視野遠大於一度(譬如用200mm),這麼小的差距可以視為相同,既然赤緯相同,也可以使用先瞄準金星,再等待與相距時角相當的時間即可。

a.查Sktsafari可知金星與Catalina 相距約6.5° (6.5/15) x 60 = 26 min (每小時地球自轉十五度,忽略彗星與金星相對於天球的運動),可知道若在4:15分瞄準金星後,擺著不動,等到 4:41分一到彗星自然就會在視野中。

甚至可以進一步說,在金星地平升起之後,無論何時看到金星,在同樣一個位置,過了二十六分鐘就可以看到卡塔麗娜(因為那幾天金星相對於天球的運動每小時粗估大約2',彗星則差不多2"左右,因此對於六度左右視野的雙筒鏡與鏡頭來說一兩個小時的相對位置的差異實在非常微小)。

b. 為什麼說赤緯非常接近就可以瞄準金星然後在那邊等彗星升到同樣位置呢?可以從赤道座標來看。以下是使用赤道座標模式的星圖,紙本星圖即是使用此種絕對座標。(請參考星圖與使用

上面標示出 12/5 AM 4:15分的金星位置的赤道座標是RA13h 53.3m Dec -9°  15’,彗星Catalina 位置的赤道座標則是RA14h 19.2m  Dec -9° 12’ 。因為兩個天體的赤緯相當接近,赤緯差異可忽略(同時也忽略金星與彗星的運動,因為短時間都很微小),請參考圖上標示的天球轉動的方向(即是地球自轉方向的反向),從此星圖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只要等待一段時間,彗星就會轉到金星目前的位置。等待的時間就是a計算的26分鐘。或者可以用兩者的赤經座標相減 14h 19.2m - 13h 53.3m = 25.9min,也可以得到差不多的數字。

12/5當日約AM5:03 進入天文曙光,所以若從4:41算起將近有二十分鐘的窗口有不錯的觀測/拍攝機會。

如果當天手邊沒有星圖而想找這顆彗星,可以試試這個等待時角二十六分的方法。

從12/5起,每天同一時間的Catalina的仰角將越來越高,換句話說會越容易觀測,到一月都是不錯的觀測時機。



11/16
S:2/5 T:2/5
晚上看到天氣不錯,臨時決定上去,不過因為凱凱想跟,但還要寫功課,所以等他寫完已經八點多了,九點多到山上只待到約ㄧ點就下山,因為早上還要一起去參加校外教學。這次想再找一次SKULL,上次曝光時間太短。

10:16 SQ19.54 拍M42
11:42 SQ19.14
雖然南方低空的光害影響天空表面亮度只有19.14,但是鯨魚座的下半部的輪廓主星非常清楚以裸眼就可辨識出星座,從最亮的、約有兩等的鯨魚座β( Deneb Kaitos)星開始向北,使用8x50尋星鏡,當把鯨魚座β移到尋星鏡視野的南方邊緣時,Skull就已經進入北邊的視野了,不過因為它非常暗,在尋星鏡中看不到,所以必須將視野向北移,找到Skull北方的Phi 1 與 Phi2 兩顆星當參考星,這兩顆星與Skull形成接近正三角形,可以全部放入相機的視野中,所以打開Liveview,以此兩顆星來構圖(在Liveview 中可以看見這兩個星)。不過因為時間不夠,約只曝了二十分鐘。



看來這個SKULL 骷髏頭星雲(吾人稱之為假面騎士SKULL XD)也是要曝個一兩個小時來疊的目標  (RN Clark 的書記錄它的表面亮度有19.6 MPSAS,但我感覺比這數字暗很多)


Pentax K5(Full mod.) ,Tamron 300/2.8 adaptall + Pentax A-1.4xL
LPS-P2 filter
O-GPS1 
ISO3200 40s x 29 DSS stacked (19min 17s) cropped 



今天也再拍了獵戶座大星雲,雖然有拖線,不過因為時間關係就沒再重校正了,意思到了就好XD


HDR
方式一:分別作DSS疊圖,然後再使用PhotoMatix互相HDR   (免費的HDR軟體可參考 Luminance HDR

a.ISO800-1600 5sx11 DSS stacked
b.ISO1600. 20sx10 DSS stacked
c.ISO3200. 20sx11 DSS stacked
d.ISO3200. 30sx17 DSS stacked

PHOTOMATIX HDR
用PhotoMatix 疊圖HDR時要注意的就是要事先把每張構圖調到差不多(也就是星點的位置),我覺得它疊風景Ok, 疊星點有點兩光XD



甲:a+b HDR

乙: c+d HDR


甲+乙HDR



以下又嘗試繼續混合各種組合的HDR(無止盡的HDRXD),不過這些都是時間問題了,我覺得花在電腦前面處理影像的時間太長反而越來越失去尋星拍星當下的趣味,所以就先這樣吧。





方式二:將所有圖檔一次作DSS疊圖(選擇 Entropy weighted 高動態模式疊圖)

疊出來的檔案如下:

這個圖要再進一步處理,我覺得還是要用PhotoMatix效果比較好,我的方法是把上面這個檔複製出若干個複本,個別針對天體不同的部分加強(個別調整色彩及進PhotoMatix HDR調整),然後再一起做HDR(這時就不用勾對齊的選項了,因為每一張都一樣)。



基本上就是從自體繁衍,調成不同的狀態然後互相HDR(譬如若要以原檔拉亮出外圍雲氣,中央一定過曝,那沒關係,就拷貝一個圖專門處理外圍雲氣(HDR效果很好),然後再跟原檔HDR。如果想要加強某一色彩,就再拷貝出一個圖專門加強那個色彩,然後再跟原圖HDR....

依此方式的幾種成果(未裁切):





比較清淡的獵戶座。中規中矩的醃製法,首先就是把所有檔案丟到DeepSkyStacker裡用高動態(entropy weighted)的方法疊合(要拍不同曝光時間的照片,如果所有照片都曝一樣時間用高動態法疊就沒有意義),然後把疊出來的圖製作幾個分身,各自加強不同的部分,然後把它們丟到PhtotMatix不斷做HDR,好像讓質子束在對撞機裡對撞看看能撞出什麼新東西。滿意了後做最後的修飾工作。裁切,用FlatAide去除星點周圍的紫邊或青邊,然後進PIT替拖線的星點稍微整圓一下,然後回Aperture 調整一下明度、色彩。

5 則留言:

  1. 真是精采的介紹,已瀏覽G大的部落格好一陣子,最近也將入手k5 及O-GPS1,希望循著G大的方式也能拍出美麗的星空!

    回覆刪除
    回覆
    1. 恭喜恭喜,如果能找到狀況好的K5,現在買K5真的很划算。有機會歡迎一起上來,有任何問題也歡迎提出。
      我覺得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到高山當然是光害影響最小的,但如果要能長期持續興趣,最好找一個離自己住家近,方便、天空足夠暗的(足夠自己的需求就夠了),舒適的(雖然野外不可能舒服到哪),能夠長期固定到那裏觀測或拍攝的地點,因為到一個近且自己熟悉的地方做觀測或拍攝,長時間下來對於準備上以及地形、天體位置的掌握上會更能熟練從容不迫,對於天候變化也比較能快速的反應,想上山就上山,遇到壞天氣可馬上回家睡覺,很少會錯過好天氣。:)

      刪除
  2. 謝謝G大哥的回覆,非常實用的建議,這幾天已經嘗試用O-GPS1+K5拍攝了,我住在苗栗市區,這裡市區夜晚天空可以看到不少亮星,但光害及霧霾的影響,天頂的星體,曝40S背景已經紅通通一片了,想說是否要在加購光害濾鏡,看您都在陽明山拍,標高應該有超過500m吧,想必我可能還是得找個光害更少,地勢更高的地方,效果會比較好? 有一個快拆板可能會更方便,發現較長焦(135mm)的拍攝,會有脫線情形,如您所說,有個快拆板才方便重做精密校正. :) 不知您是否方便給我email,若有問題想請教您的話? 謝謝! ^^

    回覆刪除
  3. 我拍的地方海拔大約800mm,不過中南部好像有些平地光害就不是很大。除非能長跑高山,如果要在一般郊山拍攝,能擠出預算,光害濾鏡是絕對有幫助的。但前提還是光害不能太大,因為重光害區,譬如市區,使用的濾鏡必須過濾更多的光線,通常通過光線的頻寬都很窄,這樣的話曝光時間就需越久,色彩也會越單調越難平衡,所以如果能在附近找個光害較小的地方(輕至中度光害)當然是最好,天空品質絕對是很重要的因素。我的email是 gleeman at icloud.com
    也歡迎你加入FB 的O-GPS1 社團 ^_^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strotracer/

    回覆刪除
  4. 謝謝G大熱心回覆喔! 已加入! ^^

    回覆刪除

Welcome,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messages 歡迎留言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