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1

《IKIGAI·生之意義》


從日常生活的微小事物中找到自己的IKIGAI-生命的意義,生之喜,「早上起床的理由」。
這本小書應可算是勵志書,雖然談論的是日本的生活哲學。

不過作者舉了相當多的例子(其中不乏一般人耳熟能響的),遍及各產業與文化領域,個人認為其內容已經可以拍成一部記錄了片。雖然本書沒有如大西克禮談論日本美學的三部曲中的對詞源的拷掘,但鮮活的實例
有趣許多。(是連我這很少讀勵志書的人也讀得下去的。)



作者一開始先概括了IKIGAi的五支柱(特質),分別是:1.從小處著手、2.解放自我(無我)、3.和諧與持續、4.些微的喜悅、5.活在當下。每一根支柱都支撐著整個IKIGAI結構,彼此並不互相衝突。
隨著各章節的展開,讀者可能會跟我一樣發現其實很難完全區分哪一個例子是歸屬於其中哪一項特質,反而經常是,它們往往互相相關。不過可以確定是,只要你倘開心胸,IKIGAI可以是身邊任何微小的事物,“重點在於要發覺、定義並欣賞你生命中有意義的事物。即便沒有別人看得出那種價值也沒關係”。可以說,IkIGAI是很個人的。

因為作者是腦神精科學者,因此書中也有一些研究來佐證,譬如提到了一些IKIGAI與長壽或健康的正向關係的研究,作者告訴大家ikigai可以改變你的生命、你可以活得更久,更健康快樂,更沒有壓力等等。不過個人認為這方面誰是因誰是果有時卻不太容易區別,倒不是很在意這部份。(主要目的應是要能體驗到生之喜悅吧)

作者在書中提及自己跟雅樂的音樂家東儀秀樹的一次聊天(東儀家自從奈良時代就開始演奏雅樂,已經有超過一千三百年的歷史),東儀秀樹說他們到過許多不同的場合演奏過雅樂,譬如在某位天皇一千兩百年紀念日的演出,問到什麼人聽雅樂,東儀回答說「沒有人」,幾個音樂家在幽雅靜謐的皇居內演奏,但沒任何觀眾,他們演奏至深夜,陶醉在自己的演奏中,東儀秀樹說彷彿感覺到已逝的天皇從天上下來聆聽了演奏又回去。
這段令我想到台灣也有類似的例子,像是寺廟慶典時常會請來的布袋戲與歌仔戲團,酬神戲(演給神明看的)也是經常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演出。演員、布袋戲師傅想必從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ikigai才能夠樂此不疲。(如果只是迫於生計的日覆一日重覆同樣的事,是否能甘之如飴?是否仍能從中找到自己的IKIGAI?)

很明顯的,無關國界任何人都可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IKIGAI,只是你可能沒有意識到它,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並沒有一個用來描述它的辭彙,因為簡單以「生命的意義」來說明它並不完整。而在日本,這樣的意識已經非常普遍,已成為一種生活的哲學,並且發展出一個專門的字彙“IKIGAI” ,作者引述英國心理學家法蘭西斯·高爾頓的學說,認為一個種族特性中的重要特徵會隱含在該文化的語言中,那個特徵越重要就越可能以單一字彙呈現。

仔細想想頗有道理,我可以立刻想到一些日本才有的辭彙,特別是在生活哲學、文化與美學的領域。譬如“侘寂 wabisabi”、“物哀”、“花見”等,如此豐富的文化辭彙,應該也與日本人自古以來對於五感的敏銳,對細微事物的感官方面的重視有關。關於日本文化中的細膩的感官,私以為對季節的感受力就是一例,日本從飲食、節慶、作息無一不映射、呼應節氣的變化,可以這麼說,日本文化是很融入自然的,個人認為。作者又提到另個關於語彙的假設,說日語中有特別多的形聲詞(類似我們的漢語由疊字組成的狀聲詞)是因為日本人看世界時能區分不同經驗的細微的不同,感官上的差異。

而從微小處開始,對細微之處的重視,也是作者在一開始列舉的IKIGAI的支柱之一。私以為這般對萬物加以體會感知的心,不就是本居宣長所謂的“物哀”?從微小的事物便能感知生命。

作者在這裡指出與關注於微小處相關的,另一個日本文化的專有名詞 “Kodawari”,就個人的領悟,用近似的話來說就像某種具有個人特質的堅持、自我的承諾,擇善固執等等,並且通常是貫徹一生的生活態度。Kodawari經常是細微末節的,作者說明,這個小處不必是遠大目標的一部份,它本身就可以是目的。世界各國可能都有類似的觀念,不過主要是一些品牌或設計師、創作者等等的主張,作者說日本最特殊的地方可能在於連一般市井小民普遍都講究 kodawari,個人頗認同。

“Kodawari no ippin” --用我們的話說就是招牌菜。話說日本的一些師傅對自己的招牌菜可是非常有自信的,充滿了對食材或料理的堅持。私以為只做熟客生意的京都的某些料亭似乎也可算是一種Kodawari。就好像作者在書中舉例伊丹十三《蒲公英》小說中的描寫,kodawari的拉麵老闆也會想要要求顧客能有相襯的水準,一來希望能遇到知音。(處處講究而完成的精製的成果若被以隨便的心態來對待豈不可惜)

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很重視的態度,就好像即使是看起來簡單的湯豆腐也很用心講究地去料理它而不看輕它。

作者還舉千疋屋販售的水果麝香哈密瓜(一莖一果)與完熟芒果等為例,並總結說“ kodawari非常重要的一點,在於這些人追求的目標遠高過基於市場原則的合理預期。”「不錯」還不夠好。簡言之。

但是這種講究的kodawari是否與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會有所衝突呢,是否能在兩者間取得平衡點?個人覺得這是一門學問。也就是倘若你的堅持與努力最終並沒有開花結果,或不符你的預期,你是否仍能從過程得到你的IKIGAI?也就是不計得失心的“解放自我”——另一根IKIGAI的支柱。

解放自我講起來似乎很簡單,但要實踐起來著實不易。解放自我有時需要能不在乎世人的眼光,能知足常樂,就好像兒童,無憂無慮的兒童不在乎自己的社會地位(那麼解放自我就不需要IKIGAI了吧,兒童沒有IKIGAI也能活下去,作者引述精神科醫師也是作家的神谷美惠子的話,兒童沒有過去與未來的明確概念)。但是大人要做起來相對困難,大人們往往汲汲營營於名利,經常會與他人比較,常忘了自我,但這忘了自我不是我們常說的「忘我」,而是變成別人想要你成為的樣子,或者一心在模仿別人而變成了“copycat”,做回自已應該是解放自我的第一步。
解放自我的途徑就是接受自我,做自已,充分體認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每個人都不同,沒有必要要強迫別人,或自己要與他人相同。

書中引用甜點老鋪「末富」的山口富藏的話說,即使是代表花朵的甜點,每一個的形狀和顏色也略有不同,並不是師傅的手藝無法做出一模一樣的甜點,而是刻意度,因為自然界中沒有兩朵花是一模一樣的,有所謂「十人十色」。
作者又提到comiket(世界最大的同人展/同人誌即賣會),參與者的動力來自成就本身的快樂而非物質上的獎勵或社會認可。我想動漫祭上的角色扮演也是如此吧。

“大部分日本人都選擇在私人領域追求個人的Ikigai,許多人都有與正職無關的興趣與專長……從強調整體性的社會中解放。”

又舉位於福井的永平寺為例,該寺的禪僧南直哉說,永平寺的最重要的規矩就是沒有績效系統,善行不會有獎勵。從自我的負擔中解放,工作本身即目的,而不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必需忍耐的過程。不期望任何報償,不用尋求外界的認可和慰藉(取暖)。

這樣的修行應該就是要達到無我的境界吧。

“日本的古董愛好家有時會說最好的傑作都源自「無意識的創造」” ,作者指的古董愛好家應該就是柳宗悅吧,無意識的創造即所謂的無名之美,以作者自己的解釋:
“現代的藝術家常常太過注重自己的個性,古代的藝術家創作時,目的並不是要彰顯自己是創造者。他們只是盡自己的本分,希望作品能在他人的生活中派上用場。”

作者認為ikigai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和諧與持續」,就個人理解,大致上來說持續性其實與kodawari 息息相關,通常都是因為有kodawari,才能持之以恆,才能延續每日的喜悅。


日本的相撲是本書作者茂木健一郎非常喜歡觀賞的一種運動競技,據作者解釋這些選手中只有約1/10的相撲選手能升到最高等級「關取」,關取代表一種榮譽,可以穿和服,不需不能自己提行李皮包,而年輕的力士只能穿浴衣,且必須幫關取提行李。年輕的力士報酬微薄,但若一直不放棄留在相撲部屋則有吃有住。若選手想要離開相撲開啟新生活,部屋會協助幫忙找工作。聰富士的成績平平,但是在表演大相撲結束後的弓取式儀式則獲得許多觀眾的激賞,他在表演弓取式中找到了自己持續下去的ikigai。

活在當下則是ikigai中最深奧的一項精神特質,也是對生命的體悟。(作者提到「心流」flot - 米哈里.栔克森米哈賴的理論,專注、忘我、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這一個生命哲學是我特別喜歡的,“hanami ” ——花見,珍惜短暫的美。就是活在當下,還有茶道的「一期一會」也是,把與人甚至萬物的接觸都當作是在世界上唯一的一次緣分般珍重。這也可能與日本人對觀看萬物的方式(世界觀)有關,作者提到日本有所謂的「八百萬神明」,即無限個神明,即使是器物也有神明,日本有許多關於這方面的傳說,表現出對萬物、微物的尊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elcome,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messages 歡迎留言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