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2

坂本龍一《CODA:終章》、《async》




 <CODA:終章>、<async>


坂本龍一音樂的風格多元,他的電子合成樂有種New Age的靈性,加上前衛的實驗,鋼琴演奏則帶著古典的莊嚴與爵士的即興與悠閒,加上從大自然採集的聲音,實驗不同的物體互相敲擊的聲響,他的演奏會還經常融入影像,以及詩歌等片段朗讀,可以視為是一種結合裝置藝術的音樂表演。

<CODA>記錄片中介紹了他早期從YMO樂團開始的音樂,以及他參與的包括反核的環保運動的片段,另外也記錄了他為async 作曲與採集聲響的過程等,和async的現場演奏會一起觀賞可以更為了解坂本龍一的創作脈絡。他說明創作 async的理念 “我一直對非同步、質數、混沌、量子物理學和生命與人工/噪音與音樂的模糊界線等概念感興趣。” 

記錄片中有段他與一台被311海嘯浸蝕過的鋼琴的邂逅,他試著彈奏琴鍵聆聽它發出的聲音,背景是一面有明顯演過水的水痕之白牆,髒污的水漬呈一條水平線,高度高於這架鋼琴。後來在他不少樂曲都有混合使用了這台鋼琴彈奏的聲音。他認為那個琴聲很美,在<CODA>中他說出自己的看法,他說人們調音時把鋼琴的弦調成標準的音階,人們認為那是正確的聲音,可是對坂本龍一來說那卻不是它原來的聲音,鋼琴事實上會想要恢復成它原來的聲音。我想那台經歷海嘯侵蝕過後的鋼琴所發出的聲音,對坂本龍一來說就是大自然的聲音吧,大自然以其壯闊的力量消除了人工加諸於這鋼琴的作用力。從他的作品中可看得出他心中的侘寂思想的一面,我想這可能也是他之所以那麼喜愛德布西的原因(我也喜歡德布西)。

所以一點也不讓人意外,他的演出也帶著詩與哲思,他會在表演中混合一些他喜愛的詩句、小說等著作片段,

譬如在<Fullmoon>樂曲中混合了Paul Bowles 的小說“The Sheltering Sky” (1949)裡的句子朗讀: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Yet everything happens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 certai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an afternoon that is so deeply a part of your being that you can’t even conceive of your lif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20.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坂本龍一很喜歡這段,他的自傳名稱《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也來自於此。

此外,<CODA>中亦有坂本龍一於1999年創作的<歐本海默的詠嘆調>片段,演奏中混合了歐本海默的獨白的聲音與影像,"the destroyer of world" 在樂曲的尾聲重覆好幾次,彷彿警鐘不斷敲響,又似對觀衆、你我的控訴。


他的2017紐約演奏會<async >非常精彩,坂本龍一讓自己置身於鋼琴、電子鍵盤、合成器、電吉他、古鐘等樂器及各種道具包括玻璃板、提琴的弓、鼓刷、鼓槌等之間,在上方懸吊一個播放影像的巨型投影幕之下。他在那方寸之地中演奏,除了彈奏鋼琴,不時轉身操作電子混音,或起身到其他器材前半跪以另一種器材相互碰撞令其發出聲響,如此投入、來回穿梭的身影,那樣的演出是一種儀式,優美,莊嚴地讓我起雞皮疙瘩,坂本龍一彷彿在茶室中進行點茶儀式中的茶人,那一場演出是一場茶會。在窄仄的空間中探索心靈與自然的無窮,索驥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