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台北市晨光>
2023/10/10 初;修:10/13
他們快速拆除95巷
塌陷的民宅
將垃圾清除
彷彿割除討厭的
角質硬化形成的息肉
彷彿居民不曾存在
僅是一片平坦的水泥空地
走入賣場你因架上
滿滿的碘鹽咬牙切齒
前一日你猶狂喜於呼朋引伴
搶了一盒蛋
而建築外陰暗的角落
藉爛泥的掩護,溝渠裡
老鼠們大剌剌地跳舞
嘴裡叼著餅
<寧靜的台北市晨光>
2023/10/10 初;修:10/13
他們快速拆除95巷
塌陷的民宅
將垃圾清除
彷彿割除討厭的
角質硬化形成的息肉
彷彿居民不曾存在
僅是一片平坦的水泥空地
走入賣場你因架上
滿滿的碘鹽咬牙切齒
前一日你猶狂喜於呼朋引伴
搶了一盒蛋
而建築外陰暗的角落
藉爛泥的掩護,溝渠裡
老鼠們大剌剌地跳舞
嘴裡叼著餅
《遠空》這本實在太讓人驚喜了。還沒讀之前以為會是像集結一些民族考古史論的書,結果是國分直一寫的隨筆(也就是在論文以外的事),刊登在終戰後他留在台大與金關丈夫等民俗、考古專家及其他台大學者合作的一本回覧同人誌上,也就是由成員投稿自編然後傳閱再寫下自己的評論感想的雜誌,總共出了二十幾集。另外一部分是關於國分直一的訪談記錄。
國分直一刊在同仁誌上的隨筆文字很生動風趣,包括童年時他在高雄的生活,在唸京都大學時期一度寄宿在曼殊院時發生的趣事,還有他幾次登山時的雜記感觸,在台灣教書、做考古研究以及當兵時與高砂族人、蘭嶼雅美族的接觸互動等,其中也有幾處感人的遭遇。
也有描述到其他幾位奠定台灣考古史基礎的日本研究者。
我想整理一下思緒再來補充幾處感動我的地方。
首先,1993國分直ㄧ在京都的修學院村小學做短期代課老師時期,在某學期末教職員中的討論中他與坂田發生了關於打罵教育的爭執。
“我在聽坂田說話的時候,心中感到充滿憤慨,開始感到無法原諒他。 硬式教育不光只是打駡教育的意思吧,藉由鍛鍊意志將學生們的熱情帶入有創造性的生活中(也可以說是訓練),跟使用暴力的教育混為一談我覺得很奇怪…………如果這麼做的話,小孩子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有機會仔細聆聽,判斷是非,或是真心接納而重新下定決心呢…………可以說是在一個更有力量、更具有支配性的立場,並且利用這種力量及立場,迅速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吧。但是如果孩子們必須要用這種方式來度過人生的話,會變成以身體的感受來學習吧”
《奔蜂志》是很特別的一本詩集,認真但充滿玩心,如同李進他自序裡說的,他想要實驗、突破語言的規則,創作“自由體”的詩。
李進文熟練地製造各種詞彙的變形,抽離了現實至一個陌生的時空。他的詩帶著很強的旋律,有時刻意押著如歌的韻,有些又似散賦,來去自如。
李進文說“我探索著種種可能:——該如何顛覆語言的規則?該如何讓 詩具有魅力和個性並解除固定方法?該如何從容地走在險峻的 深淵邊界?該如何安頓陌生與穎奇而不著痕?該如何布局大 意象和小細節?該如何雜糅日常另闢新異?該如何反思進化? ”
關於語言的規則的突破,以個人閱讀與創作的經驗,試著解析李進文使用的修辭技巧,首先,貫穿整本詩集的,使用了五感間的轉換,這是一個非常具有魅力的修辭手法尤其用在創作現代詩上,譬如將視覺以聽覺轉換,如“綠都用尖叫的”(<盛夏>),其轉換的過程或可如此解釋:綠色油亮至刺眼的程度彷彿在放聲尖叫。
安頓陌生與穎奇而不著痕譬如將實體之物抽象化,“抗議布條比天空略寬”。抗議布條正常情況不可能比天空寬,顯然這裡是指抽象的揮灑或嬉遊的範圍而不是空間上的。又如<斟酌>一詩便很明顯的將許多具象實物與抽象之事並列比較(抽象具象化),同時許多又作了五感上的挪移,充分地展現了聯想的強力。
如何從容地走在險峻的深淵邊界,譬如將靜物動態化/擬人化如“向日葵鋸著太陽”,是向日葵的輪廓像圓鋸,分割陽光成影,又如施與受互換:“罌粟搖著風”,諸如此類對比的互換,有可能僅是寫景,但也可能隱含都有進一步的反諷上的意義,或是晦澀的,其中的每個事物譬如“向日葵”與“罌粟”也可能都有其特殊的象徵意義。總之這裡展現出詩的特徵,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多義的深淵。
詞性的轉換也是李進文的詩中常見的修辭手段,用起來增添幾分俏皮譬如〈掛念〉裡:“一個人偷偷又問花,花搖頭笑笑,笑得蝶蝶蜂蜂”
對了,詩集中有他創作的插畫,畫與詩互涉又各自是獨立的有機體生長。個人頗喜愛他的畫,有夢境的觸感。
昨日在咖啡店讀完《奔蜂志》之際,家母打電話來,以為要交待買什麼,結果是興奮地說她看到窗戶外的天空有兩條彩虹,我一邊聽電話一邊走到店外,可惜咖啡店這裡的方位不好,只看得到一條,天空還飄著細雨。
×××
李進文<斟酌><夏季三角>
<星座>
晚上九點左右,於小觀音山頭的夏季大三角(牛郎、織女、天津四)。
The rainy season was coming to an end, finally.
梅雨季差不多要過去了,天氣逐漸好轉,傍晚看天色不錯,整理好器材便上鞍部納涼,山上夜空很乾淨,薄雲約在七百公尺以下的盆地上空。
九點左右夏季大三角已經懸於小觀音山上空,停車場四周的密叢中仍有不少螢火蟲穿梭(一直到午夜都很熱鬧),偶而會飛近望遠鏡環繞。
這晚再次將北美洲星雲仔細端詳近一小時做素描,可以看見佛羅里達那一角了,上次並無法看見,今晚透明度較佳。(在這裡看HII區使用6"牛頓會更合適。)
後來又看了NGC 6210俗稱為烏龜的一個行星狀星雲(0.3'x0.2'),是因為這幾天閱讀“Spectral Atlas"這本光譜書時(非常推薦這本書)裡面有介紹到它的光譜,它雖然激發等級在三、接近四,比土星狀星雲的E8與指環M57星雲的E10都弱,但 OIII的發射線也非常強烈。以Pentax 105SDHF搭配 TV的3-6 zoom的3mm端即233倍、LP2 濾鏡非常明顯,即使出瞳徑僅剩 0.45mm左右仍很明亮,於是畫了鞍部第283個深空素描。但是 233倍率仍不足以清楚看見輪廓,這些小行星狀星雲還是使用8" 鏡拉高倍率至300倍以上才比較夠觀察外形。
整夜濕度不高氣溫宜人,午夜後銀河過子午線肉眼隱約可見,無風,天階涼如水。
finally the rainy season came to an end, and the weather was gradually improving.
In the evening of 27 Jun, the sky looked good . so I went up to the saddle of 大屯山 after dinner to enjoy the coolness.
Around 9:00 PM, the summer triangle was already hanging over 小觀音 Mountain,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fireflies in the dense bushes around the parking lot (it is very lively until midnight), and occasionally fly close to the telescope to surround.
This night I carefully studied the North American Nebula(NGC7000) for nearly an hour and made a sketch. now I can see Florida , the corner where I couldn't see last time, tonight the transparency is far better. (but It would be more appropriate to use a 6" Newton to see the HII zone under the bortle 5 nightsky like here.)
Later, I saw a planetary nebula (0.3'x0.2') NGC6210 —— commonly known as the ‘turtle’ , I thought it is interesting when I read the "Spectral Atlas” and saw it in the book. although the excitation class of NGC6210 is in the third or close to the fourth, is weaker than the Saturn Nebula(E8) and the Ring Nebula(M57, E10), but the emission of [OIII] from NGC6210 is also very strong.
I used Pentax 105SDHF with TeleVue 3mm eyepiece (end of 3-6 zoom) to get 233x , the object was still very obvious via LP2 filter(OIII+Hb) even if the exit pupil diameter was only about 0.45mm , then I drew a sketch for it. However, the 233x magnification is still not enough to clearly see the outline, and for these small nebulae,I think that people should use an 8" mirror to increase the magnification to more than 300x to observe the outline.
The humidity was not high and the temperature was pleasant all night. After midnight, the Milky Way was faintly 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the sky was as cool as water.
3/6
今日稍微繞了一下,從培英公園出發,至通北街走劍潭山步道上老地方,然後轉向東走,經文間山、鄭成功廟山接圓明寺步道至金面山論劍亭,而後下到溪側再轉上西湖山,最後到達小金面山後下山至德明科大文湖街口,再走會培英公園完成O型。路程12公里,共花三時四十五分。
2/11
今日出大太陽,決定早上把工作處理告一段落下午到翠山散步並進行門外漢的第一次野點。
這次我先用相機包(一機三鏡)的內袋來裝茶碗等道具,再加上收納袋,目前我覺得對我的“仰望星空”志野茶碗來說是足夠的,但我會再試試加上收納盒之類的容器。
彗星
《 紺青·志野 》〈仰望星空〉(以下簡稱〈星空〉)是陶藝家林炎霖的作品。
如寄
Pentax k5(mod.), Ir-cut, FA31@F3.5 ISO1600 10sec
父子與NEOWISE, SONY RX100 ISO800 F4 15sec
updated 2020/11/12 加字幕
因緣際會幫詩人的詩譜了曲
為了吟唱好聽,個人覺得“叢”與“鴻”押韻較好,因此“叢”唸文言音(讀冊音),“紅”可押可不押,個人選擇押韻,亦唱文言音。
字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