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逢梅雨季,除了偶爾拍拍太陽黑子沒進行什麼天文活動,倒是讀了不少書,前陣子利用近一個月的時間瀏覽了一遍 Longair 的 ‘Galaxy formation’,這幾天開始讀Sommerfeld《理論物理學 4--光學》中譯本。可能因為是經過學生的筆記整理的很濃縮,加上sommerfeld的敘述我覺得有點抽象,所以即使我讀的是中譯本,仍覺得Sommerfeld 原書實在不太易懂(倒不是因為簡體字的關係)。但看在他講的內容我覺得都很經典或我很想理解的東西,所以我還是靠著AI的輔助教學慢慢的閱讀,雖慢但持續有進展。但如果對於本書內容沒有強烈興趣的話,個人並不建議閱讀此書。
目前大約閱讀了1/4的內容,一開始是講利用邊界條來求折、反射的振幅比,Fresnel公式、Brewsten、全反射等,第一章讀者要注意的是Sommerfeld的偏振方向的古典定義與當代相反,他書中所謂的偏振面是指與電場振動方向垂直的那面!如他在第7節提到“例如,我們考慮p偏振,即E平行於z軸的情況”,因入射面是x,y,可知他說的其實是今日的s偏振,所以書中算式圖表中的S、P符號以今日的定義都要互換,一開始我花了不少時間在確認這件事,被搞得一團霧水。本書的前言譯介完全提及這件事。
然後接下書中介紹到對於我們玩天文很有關係的,薄膜、牛頓環,介紹了關於干涉鍍膜的設計公式,及Perot-Fabry干涉儀的原理與計算,很有趣也很實用,Solar Ha 的Etalon 濾鏡就是利用此原理,也是讀了這部分之後終於了解兩個鍍銀的反射面之前的間隙是精度相當高的,此外 FSR(Free Spectral Range)計算公式與前置或後置Ha濾鏡的設計要求;光駐波與第一個彩色攝影的發明的原理。
第二章則是天文專題,介紹了年視差與光行差,Doppler效應與Fresnel拖曳係數,Michelson實驗的計算及光量子裡論。
第三章則開始講色散原理。我靠著AI協助(原書的導法有點看不懂)終於做完利用Maxwell方程導出光在介質中傳導折射率與頻率(波長)的關係式後很有成就感,決定在這裡先休息一下。
-------
接著讀的是最近買的二手書,楊千鶴的《人生的三稜鏡》,這本自傳是楊千鶴於1993以日文寫成的,後來由張良澤與千鶴之女林智美翻譯成中文,我買的是前衛的版本。
楊千鶴出生於日治時期,一波三折、充滿意外的人生讓她的自傳足以成為一個動盪的時代的縮影。
在戰後意外被推舉當選了地方自治首屆的縣議員踏入政治領域,卻因此招來在地勢力競爭者的記恨,甚至招致身為台東糧食事務所的所長的丈夫遭受陷害而入獄。
這本自轉不但以自身經歷描述了一位女性如何在社會仍存在對女性在家庭中的勞動角色的根深蒂固的觀念與文化的啟蒙下自覺中摸索爭取自己的權利與未來,同時也見證了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台灣人與日本人間的不公平對待,戰爭期間物資的匱乏與不時要進行空襲疏散的顛簸生活,與戰後國民政府初來到台灣的混亂與趁火打劫搜刮資源,後來發生的228對親戚朋友、人民的迫害。直到移居美國之後才停止了勞碌奔波充滿曲折的生活。
書中有些我覺得絕妙的文筆,譬如她把幻滅收場的初戀形容成任何人一生中總要得一次的麻疹等待退燒,實在形容的很妙。
還有她的二哥像是生活智慧王的開導:
「能得到幸福與否,全視結婚而定。幸福像是數學的方程式,人們的“欲望” 是分母,“努力”是分子,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的商數便是“幸福”。所以若要使商數變得更大,最快的方法便是把分母弄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