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Wabisabi)認為萬物皆有其不完美之處,一如人生,欣賞不完美的事物其美好(與不美好)之處,是其審美精神,沒有所謂的永恆,凡事皆會消逝,就因為如此,櫻花更顯出它的美麗,在花期間人們於樹下把酒言歡,品嘗的是醍醐之味。
櫻花下搭設的賞櫻茶席因櫻花而存在,花期一過茶席拆除後便不著痕跡,儼然就是小型的人生寫照。 文學譬如源氏物語,充滿對會消逝之物憐愛的審美意識,光是從紫式部對小說人物的命名就已可感受到了吧。人生如夢短暫,珍惜當下,但不執著,小說中發散出如此吶喊,也是wabisabi吧。
和歌俳句,多歌詠自然與人生。而人生就像是日式庭園,有借景的庭園。借圍牆之外之大自然為景,即使庭園中有自我的造景,欣賞庭園必連遠方借景一起端詳方見完整。俳句裡也有借景,借自然之景,營造出侘寂的境界。
李歐納的談論侘寂(wabisabi)大和美學的書提到導遊大多知道的一則傳說,關於日式庭園打掃的方式,打掃者先將全部清掃乾凈,然後再搖一棵樹讓幾片葉子落下。雖然沒有親眼看到,但我能夠理解其中的審美意識。
當代建築安滕忠雄的成名作「住吉長屋」,相當有話題性,因為這座清水混凝土住宅在面對街道的一面除了門以外無任何窗戶,然而中庭卻刻意接納風吹雨淋,據安滕自己說是建築外在表現對抗都市社會,內部卻面向自然的吐納。個人以為這與侘寂wabisabi的人生美學也很像。 尊敬與享受自然,在大自然中旅行的人生,接受其不便並甘之如貽。 其實清水混凝土建築本身也有如木造房屋的侘寂的質地,樸素、簡潔、內斂、匿名性、自然的不完美……。
日本旅館的一期一會的待客禮儀是侘寂,日本的茶道丶民藝是侘寂。一些日式料理店亦是,從外部看不見裡面,不起眼的外牆,連招牌都不起眼,大有隱於市之孤傲(決心)。有些內部更為昏暗,只靠微弱光線讓用餐者將目光聚焦於自身眼前的餐點上。彷彿讓自己遁入黑暗中,然後再開一盞小燈照明,如此在陰翳中的光線明暗變化也有了與自己生命結合的美麗。 谷崎潤一郎為陰翳的美學寫了禮贊,一旦陷入古老町屋,陷入如發霉的微光中便無法自拔。
如此美的事物似乎可作為對抗時間的武器,多可惜呀,差一點就要達到永恆了,就是那樣的美感。我認為京都塔的燭台意象亦有同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