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0

從杉本博司的作品中看見侘寂

Hiroshi Sugimoto. Ostfildern:Hatje Cantz Verlag Editions, 2012.





海景


杉本博司曾説自己利用攝影來尋找遠古流傳下來的、不變的共同記憶,而海景是杉本博司能夠回溯至最早的兒時記憶。海景,古代的人類到今日我們所看到的海景都是不變的,遼闊的海,遠方銳利的海平面等等。
拍攝海景系列是杉本博司幾十年來不斷創作的主題,他也把這作品利用不同的形式展出,譬如做成掛軸展示在茶室,或以光學玻璃製作五輪塔,並在水輪中嵌入他的海景作品,因為他沒有信仰的偶像,便供奉他嚮往的海之遠古記憶。









日本的五輪塔的製作樣式據說定於平安時代,五輪塔則是依佛教密宗認為世界乃以五種元素組成的觀念製成,由下到上分別是,四邊形的地輪,圓形的水輪,三角形的火輪,半圓形的風輪,鑽石(水滴)形的空輪。最早是用來放舍利子的容器,而後被用來作為供養塔/墓。

(題外話:仙崖的代表作之一以四邊形、三角形、圓形等三個幾何圖形,後世有不同解釋法,如果我們以五輪塔、密宗的世界元素來看,也可得另一種與鈴木大拙不同的「宇宙」解釋。當然還可以想出其他解釋,譬如四方形是表示他的第一禪窟方丈之地,三角形是所在或每日面對著山,圓形表示日升日落⋯⋯諸如此類的。)



在杉本博司的紐約工作室所設的茶室,我們也可以發現五輪的五種幾何造型的椅子。左側那一排黑黑濕濕的應該就是作為飛石的功能了吧。他在表參道的作品茶洒金田中也運用了同樣的傳統茶室的飛石元素*。



「 那些經歷了世界各種災難丶渡過永恆的時間之海後繼續生存下來的美,就如同最後擱淺在沖積平原的石頭,從上游順流而下,歷經時間琢磨,消除了原有的諂媚、主張、色彩、誇張,最終成為美麗的圓石。更成為彷彿自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光彩的美。

只是,美麗有如白駒過隙,有一天,萬物的顏色和形體都將消逝。這個世界,就是從有到缹的移動過程中的片段,有時那些片段就像是解開謎題的符號,散發著美麗的光輝。」《直到長出青苔》p198


他將海景系列作品「封印在融化的塑膠裡」,懸掛在戶外池旁的一排清水混凝土牆上(箱崎日本IBM),任其曝露於日曬雨淋中,任影像隨時間逝去而逐漸消失,他稱此過程也是作品的一部門。


這過程應該就是杉本博司所說的「散發美麗光輝的片段」吧,也就是關於時間留下來的痕跡的美,加上海景本身的簡樸之美,都可以説是侘寂之美。







放電場




這些有時看起來像是山水畫的山丘上的樹,或河川,或閃電,其實原來是作品中的一種瑕疵,但實際上它是自然的現象。它是自然的樸素質地。


在放電場作品出現以前,杉本博司沖洗底片時,經常困擾於因其暗房的濕度等環境因素導致的靜電現象,這些靜電於是在其照片中留下小花(當然不是村上隆的小花),出現在各系列作品中令其困擾不已,他裝設防靜電裝置,甚至設了神龕,為了表現海景的完美階調與劇院系列的「暗中之暗」(提到暗中之暗,他曾做了一個與谷崎潤一郎的散文集《陰翳禮讚》同名的裝置作品,以蠟燭的燭光照亮其記錄自己燃盡一身的底片,投影於牆上,喚醒其一夜的光影記憶。),不能出現任何斑點,為此他曾在曼哈頓不斷搬家、重建暗房數次。在與這個他曾認為的「魔鬼」戰鬥幾十年之後,杉本博司決定改變立場,決定擁抱它們像擁抱天使般,他製作、實驗了各種放電設備,直接在暗房中放電,讓它顯影於底片上,最後製作出了大和繪般的圖樣,這就是放電場系列作品的由來。


放電場系列除了單純以攝影作品的方式展出以外,杉本博司也將其搭配以不同的裝置藝術形式來表現,譬如展示在雪棃一座廢棄發電廠中,搭配鋁製祭壇,階梯最上方供奉一尊鐮倉時代的雷神像,此裝置作品召喚雷神之力來重新啓動發電廠。


放電場中杉本博司發現了原本照片上的瑕疵、缺陷之美並進一步邀請觀者一同欣賞。而對作品階調與暗中之暗的注重,與日本傳統文化對微光幽暗的喜愛與應用有同樣的審美趣味(所謂暗中之暗,與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裡所說那種「光照出的暗」應是類似的效果,如果完全沒有光亮,就會是完全的黑暗而不會有明暗的漸層出線,如果有燈光,不要太亮或空間夠大,那麼就會呈現豐富的、從亮到全暗的陰翳變化,寬廣的動態範圍。《陰翳禮讚》是谷崎潤一郎的美學散文集,相較於於光亮鮮豔,日本傳統更好於幽暗素色的審美趣味,谷崎潤一郎在此書中有生動有趣的描寫)。







落石注意




這種即成物藝術,杉本博司受到杜象的影響很深,他從他喜愛的茶道(他認為茶道仍可算是當代的前衞藝術)中發現千利休與杜象的相似之處,千利休請長次郎燒製樂茶碗,與杜象在便斗上簽名成為〈噴泉〉,這兩者對藝術界的衝撃是相當的。


杉本博司將從河谷撿來的一枚「落石注意」告示牌以及在它附近的一塊大石頭做成裝置藝術,他認為這請世人小心落石的牌子最後被身旁的石頭撃中一起掉落在山底河床上。因此他把它們帶回時時警惕自己,人類的文明脆弱如一場夢,轉眼即逝。



這帶著點禪趣,似乎每每揭示世界終是空無的作品,似乎散佈在其各個系列作品中。 杉本博司認為真實的世界是存在的,但它是攝影所無法表現的,他曾在《直到長出青苔》一書中説自己的攝影是為了尋找遠古的記憶(他喜好收集古董多少也是)。然則,他不如現代主義主張直接攝影的人們那般認為攝影可以拍出世界它本來的樣子。



在英日對照的杉本博司的攝影集“Nature of Light”書末附了清水 穰 寫的一篇杉本博司論,陳述杉本博司如何在畫意派與現代主義(直接攝影)間周旋,認為杉本博司的攝影企圖拍攝出無丶虛空,利用幾種方法,包括,拍攝宣告它自身的虛假性的照片(譬如他的透視畫及肖像系列),或者去拍攝那些被理解為現成物(readymade)的事物(譬如建築物系列),以及,直接去拍攝虛空(譬如他著名的海景系列,平坦化、深邃化,重覆),或存在的事物或藉由概念的操作去製造出虛空(譬如戲院系列)。

他說plus-minus-zero 是杉本博司的攝影方式,將事物帶到觀看者的眼前,然後取消它,成為空無。





杉本 博司, ラリー・シャーフ, 清水 穣.  《杉本博司 -光の自然》.靜岡: Izu Photo Museum 2011.



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





《直到長出青苔》中文版的封面是出自杉本博司的建築系列作品,以大型相機故意將鏡頭焦距設在比無限遠還遠的位置的方式拍攝,呈現出失焦的畫面,這張照片中是1997年的模糊的曼哈頓世貿中心,兩棟大樓像墓碑一樣的聳立著彷彿是一種預言般諷刺。


三年之後,911當天清晨杉本博司在紐約的辦公室親眼目睹了世貿大樓的崩解。


在2003年他在芝加哥現代美術館替這些他所謂的建築的冤魂辦了一個展(這裡可以看成是一後設作品。),杉木博司説,建築物是建築師的理想與現實妥協的結果,因此建築物可看成是是建築的墳墓。


他並且反思資本主義下人們對於建築的需求,我們究竟需要多大的土地?在這裡,杉本博司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神話提出相似於隈研吾的質問,人類不斷膨脹的欲望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在原本空曠的田野上不斷地建造出的紀念碑似的超高層建築。杉本博司曾在與中澤對談關於《歷史的歷史》的展覽時說出他對資本主義的看法「資本主義必定會對地球環境造成永久且持續的破壞」。


隈研吾曾在他的《負建築》中提到,建築物其實沒有像它外觀、材質看起來那樣的堅固牢靠尤其是鋼筋水泥建築,那些僅是表像,資本主義為了建築這行業建立的建築、房市神話,標榜擁有了自己的住宅就擁有幸福(自有住宅政策),在神戶大地震、世貿911時,這些擁有房子的人幾乎失去了一生的積蓄,有的甚至要背負雙重房貸。如今我們可以再加上南亞海嘯與福島核災來印證隈研吾的理論,受薪階級辛苦一輩子買的房子在一夕間化為廢墟變成一輩子的不幸,反而是租房者受害較輕。因此隈研吾呼籲大家重新認真思考所謂建造「堅固」的房子的現代觀念,他思考從各種跨界的非建築系統來改變建築存在的方式,「一種既不是向心的,也不是結構性的,並且界缐模糊,不會形成圈地效應的,式樣靈活的建築模式。」,他並且回歸以自然的材質去實驗、創作。



回到杉本博司的思索,他曾去京都尋找方丈跡,一落約四曡半的石疊。這就是鴨長明生活所需要的方丈大小。他引述《方丈記》的開頭「江河流水丶潺湲不絶,後浪已不復為前浪。浮於凝滯之泡沫,忽而消佚,忽而碰撞,卻無長久飄搖之例。世人與棲息之處,不過如此。」

杉本博司從這幾句看到了日本文化的「物之淒美」(物哀),然則,這不也就是侘寂所珍視的無永恆存在的世間萬物麼?


《方丈記》的這段描寫也令我同時聯想到一幅著名的浮世繪,那就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畫面中左側的構圖是個滔天巨浪,浪端的水花狀如鷹爪,以碎形重覆在各個小浪,正伸向在波浪中三艘載浮載沈的木舟(載漁獲之船),舟上的人看似探出身子向險惡、深邃之海探望(又似無助地緊伏在船邊)。遠方的富士山在巨浪的對比下顯得矮小,一眼望去山上的覆雪與陰影與浪花的色塊一般,就好似富士山也只是時空中一偶然突起的浪尖罷了。



杉本博司著,林葉譯:《藝術的起源》,大家出版社 2014.
杉本博司著,黃亞紀譯:《直到長出青苔》,大家出版社 2013



PS.推薦一定要去看他的展覽,大尺寸的感受與書籍圖錄是完全不同的,譬如海景系列,不同的海,銳利的海天交接之線,模糊朦朧之海平面、失焦之海、陰翳之海,有雲靄之海等等呈現的影像變化,只有在展場上才容易感受。
導電體的材質,電極的形狀,都會造成放電場作品的圖像的不同,也可在超大尺寸的展品中欣賞細微的變化。

*注意觀察杉本博司在美國工作室設的茶室,以及也是他設計的東京的茶洒金田中,都會看到有一條長長的還是溼溼的黑色格子,那是引用了日本傳統茶室的,客人要進入茶室前必定會踩過的「飛石」元素。潑溼一方面是除塵另一方面也是示意客人主人已準備好了,但不是會增加溼滑與行走的不便嗎?這讓我想到杉本博司在直島的護王神社採用了玻璃的材質做為連接神社與地底、引光進入地底的陡狹階梯,踩在玻璃階梯上的參觀者也有些戒慎恐懼的吧。溼的飛石或許也造成了同樣的效果,那就是在進入神聖的空間之前,就從這通道開始,請諸位抱著小心謹慎、謙卑專注的心情吧。就好像攀登高山一路上最好抱持的心態呵。


延伸閱讀:杉本博司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elcome,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messages 歡迎留言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