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dated 3/6)
STC AM 與 IDAS LPS-D1 兩者的官網上分別公佈的濾鏡的光譜透過曲線,我將它們畫在一起可以明顯區分兩者的異同。基本上兩者可以LPS-P2為比較基準來做區別,STC AM 與P2只差在AM將610nm附近那一條過濾掉了,而D1與P2的差異則是D1將675以上濾掉了。
昨天(3/3~3/4)利用短暫的晴夜小小的比較了一下兩片濾鏡(另見 3/28 在月光下的使用情況),一是星野攝影愛好者普遍使用的國際知名的光害濾鏡廠日本IDAS的 LPS-D1 光害濾鏡(個人目前有的濾鏡),另外一片則是向朋友借來的台灣本土光學廠商 STC 剛上市的光害濾鏡 Astro-Multispectra Filter 星空濾鏡(以下簡稱 STC AM)樣本 。
不過因為拍攝獵戶座時仰角已低,加上拍攝時間尚早(PM 9:30左右, 上半夜的光害會較高),昨天在陽明山拍攝時一開始環境並不理想,向拍攝方向以SQM測得天空表面亮度為18.5 MPSAS左右,這樣的光害環境差不多等於是一些光害比都會稍微小些的郊區或鄉鎮,這些地方普遍天空表面亮度平常差不多就是在18.5-19之間(尚可以8"鏡進行一些目視觀測的環境)。希望將來有機會在天候狀況更佳,也就是這裡(或類似郊山)平均能夠達到的良好情況下(北方SQ達19.8左右)來比較更多類型的天體。
獵戶座腰帶及M42一帶。 Pentax K5(改移除IR cut)+DA*200, ISO3200 F3.5 白平衡色溫設在5400K,單張30秒的JPEG直出的色調。
因為兩者的透過曲線稍有不同,在同樣白平衡設定下拍攝出來的原始照片的調性也不同,必須要以原始RAW檔再經過白平衡調整以及其他後製處理色調才會接近。
又因為拍攝出來的天空背景很亮,所以這次是先做初步的調整白平衡及曲線之後再轉成tiff 進入DeepSkyStacker中疊圖。
白平衡調整並疊圖共累積曝光時間六分鐘的比較。因為拍攝時獵戶座的仰角已很低,所以照片下方受到較嚴重的光害,必須進一步後製處理以儘量減低光害造成亮度不均的影響。
STC AM濾鏡拍攝,使用Pentax K5 (改) ISO3200 F3.5,DSS疊圖累計曝光時間6 min,僅調整白平衡及曲線。
兩者都經過PS做仿平場處理,並將色調調到差不多一致的狀態。局部放大。
感覺兩者的差異不大,STC AM的對比稍微明顯一些,而D1的雲氣的中間調感覺較多一點點,不過差別非常微小。
感覺兩者的差異不大,STC AM的對比稍微明顯一些,而D1的雲氣的中間調感覺較多一點點,不過差別非常微小。
累計曝光時間12.5分鐘的玫瑰星雲,因為曝光時間較短,只有紅色的雲氣浮現,將色調調至一致幾乎看不出什麼差異。(可能因為曝AM時對焦沒有對好導致星點比較肥)
之前會有點擔心濾掉了610nm的 AM會不會在色彩平衡上比較接近UHC般單調,可能是多慮,如果使用者會使用影像處理軟體,那麼基本色調幾乎可以調整到與D1差不多的情況,雖然白平衡調整沒有像使用D1拍攝的RAW檔那麼輕易(D1可用色溫自動白平衡完整對齊RGB),但對於懂得基本的影像後製的朋友還算簡單。AM比D1濾除光害要多一點,但在這裏降低整體背景光的程度與D1差別不大。
星光濾鏡雖然主打用在都會平地(個人認為在平地它應該比UHC的色彩平衡要容易許多),初步測試用在郊山環境(SQ 18.5-20 MPSAS間的中度光害環境)應也是適合的,只是濾掉610nm後,與LPS-D1(或P2)的差別,在郊山是否能明顯分辨,除了前述M42的觀察之外,需要更進一步比較拍攝更多的天體,並且以更長的曝光時間來觀察。波長 600-620nm間有都市的納燈(高壓鈉燈的理論峰值約在589)、日光燈等人為光源,同時也有橙色的天體的發射譜線。
到了午夜巨蟹座鬼宿星團 M44 附近的天區的SQ已經降到19.44。
當SQ約為19.44 MPSAS時,以ISO3200 F4 ,兩者各曝光三十秒的色調差異
F4 ISO3200 各累積三分鐘的M44,色調調至相近。
約將近凌晨一點時大熊座方向天區 SQ已有19.78,不過不久天空就佈滿了一層白雲。
曝沒多久天空就被雲整個蓋住的M101 ,分別使用AM及D1各拍了七分鐘總共疊合14分鐘。
===================
之前會有點擔心濾掉了610nm的 AM會不會在色彩平衡上比較接近UHC般單調,可能是多慮,如果使用者會使用影像處理軟體,那麼基本色調幾乎可以調整到與D1差不多的情況,雖然白平衡調整沒有像使用D1拍攝的RAW檔那麼輕易(D1可用色溫自動白平衡完整對齊RGB),但對於懂得基本的影像後製的朋友還算簡單。AM比D1濾除光害要多一點,但在這裏降低整體背景光的程度與D1差別不大。
星光濾鏡雖然主打用在都會平地(個人認為在平地它應該比UHC的色彩平衡要容易許多),初步測試用在郊山環境(SQ 18.5-20 MPSAS間的中度光害環境)應也是適合的,只是濾掉610nm後,與LPS-D1(或P2)的差別,在郊山是否能明顯分辨,除了前述M42的觀察之外,需要更進一步比較拍攝更多的天體,並且以更長的曝光時間來觀察。波長 600-620nm間有都市的納燈(高壓鈉燈的理論峰值約在589)、日光燈等人為光源,同時也有橙色的天體的發射譜線。
到了午夜巨蟹座鬼宿星團 M44 附近的天區的SQ已經降到19.44。
當SQ約為19.44 MPSAS時,以ISO3200 F4 ,兩者各曝光三十秒的色調差異
F4 ISO3200 各累積三分鐘的M44,色調調至相近。
約將近凌晨一點時大熊座方向天區 SQ已有19.78,不過不久天空就佈滿了一層白雲。
對SQ19.8左右的天區各曝光一分鐘,RGB的直方圖與19.44時差不多。
小朋友很喜歡最近常過來的狗狗。
===================
Photoshop 仿平場處理(三)低仰角的偏向光害平場處理
因為今天剛好要處理低仰角光害影響的照片,所以就順便記錄一下作為備忘。
仿平場檔的做法與周邊減光對稱的情況(二) 類似,但因為光害偏向一邊,所以漸層也要同樣做偏向一邊。
1. 先將原圖的版面(畫布大小)向下擴大約一倍。
3. 將此平場圖層的混合方式設為「差異化」,然後一邊觀察混合的效果一邊調整平場圖層(使用曝光度、曲線或透明度等工具調整此圖層)到混合出自己滿意的效果。要訣是,將平場檔變暗時,混合的成像就會變亮,反之亦然。
因為今天剛好要處理低仰角光害影響的照片,所以就順便記錄一下作為備忘。
仿平場檔的做法與周邊減光對稱的情況(二) 類似,但因為光害偏向一邊,所以漸層也要同樣做偏向一邊。
1. 先將原圖的版面(畫布大小)向下擴大約一倍。
2.新增一個圖層,並在此圖層上製作圓形漸層即平場圖,漸層的中心必須依照原圖的光暈來估計。(中心的亮度也必須用預估的方式,在最後的圖層混合中再以曲線調整)
3. 將此平場圖層的混合方式設為「差異化」,然後一邊觀察混合的效果一邊調整平場圖層(使用曝光度、曲線或透明度等工具調整此圖層)到混合出自己滿意的效果。要訣是,將平場檔變暗時,混合的成像就會變亮,反之亦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elcome,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messages 歡迎留言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