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6

《找尋明天的答案》(記錄片《明日進行曲》)、《西洋美術鑑賞術》、《火星的奧秘》




本記錄片(及書)帶領觀眾到世界各處去採訪各種友善生態、能源轉型、解決當今民主與教育困境等創意的解決方案與公民行動,譬如「底特律綠化」的都市農業、約克郡的「可食用綠色道路」……



這本書的資訊密度很高,非常精彩充實,有必要更多人讀到,只要讀者親自去閱讀它,便可知道這世界還有無限可能的美好,宣傳友善環境的公民意識最有效的方式,即是讓更多人知道世界上各角落存在這些積極投入於改善環境生態的公民、社會團體,藉由敘事的力量,這些行動者的存在本身即是對於持續擁抱不友善環境的經濟活動或生活方式,而什麼都不行動者的諷刺。

依賴單一化經濟生產的城市可能會遇到的困境或崩潰,底特律是個鮮明的例子,本書一開始就是介紹底特律,這座城市曾因汽車工業帶來經濟榮景,結果在1950全球化市場競爭後工廠一間間的倒閉,到處都有荒廢的房子。後來底特律公民發揮創意找到重生的方法,有一群人成立了「底特律綠化」協會,在這城市中選擇三個地點進行都市農業,在學校推動教育課程,並且還進行一大型復育森林計劃,建立一套新的農業,讓每個人都能參與打造一個具有回復力的體系。我覺得這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與啟發,依賴單一經濟來源的地區一旦遇到來源的枯竭,需要有創意與知識的結合來找出創新的解決方法,而不是死腦筋的一直留在原來的泥沼中讓自己越陷越深。

另外書中也介紹了樸門永續設計(永續耕作),旨在「重新創造生態體系中的高度多樣性與相互依存」,土壤不會過度被耕作,生態系統獲得重生。此與大量生產單一作物的工業化社會的邏輯相反,後者正在減少多樣性。勿輕忽樸門農藝、有機耕作的這些小農,事實證明他們在一小塊土地上完全使用人工的產量可以媲美一臺曳引機在十倍大的面積作工的產量(p.101)。


“在美國,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平均距離是兩千四百公里,如此對於環境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我們應該在人們生活的周遭耕種,回歸到一種較傳統的城鎮概念,而不是單純地聚集建築物、人行道和商業中心的地方。”


對於有機耕作的產品,我們若僅止於討論有機是否比較健康營養,那就忽視了它在其他面向的重要性,包括建立一個自足永續的社會與對土地的友善。

至於也是本書重點的能源轉型,書中的實例已經很多。我只想補充就我個人長期觀察到的趨勢,我是指追蹤巴菲特這位投資了大量公用事業(Utility)的,只買便宜合理資產、不碰自己不懂的事業的價值投資大師。我是從他的波克夏公司的B股在2010年進行它至今唯一一次的股票分割開始感到好奇的(波克夏的B股在進行1:50 分割前一般小投資人幾乎只能望之興嘆,當然從未分割的高價A股更不用說),這些年來巴菲特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在再生能源上,讓波克夏旗下的所有能源公司快速的向再生能源轉型,包括再專門成立了一個 Berkshire renewables 部門。波克夏的再生能源除了提供一般住家的用電以外(譬如愛荷華洲,將達到使用100%再生能源的目標,巴菲特所擁有的能源公司中有一家是具有核能發電的技術的,但他們在包括成本等評估後完全放棄了新建新核電廠的可能性而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也提供許多企業再生能源的PPA合約。包括 Apple, Google, Facebook等許多科技、工業巨頭正在大量的與能源公司簽訂再生能源PPA或直接跟地方簽約自己生產再生能源,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這是一個即使你不參與也會持續下去的世界趨勢,私以為使用再生能源將成為企業的需求、責任與形象,將在未來的世界中變成一種企業識別。

延伸閱讀:
美國企業紛紛簽訂PPA對抗能源三挑戰
Google都想搶的台灣第一張PPA 專家解析:為何要直接跟業者買綠電
How Google is Helping Warren Buffett Go Green
Warren Buffett secures amazing low prices for 1GW of solar
MidAmerican Energy Provided 51.4 Percent Renewable Energy to its Iowa Customers in 2018
A record year for big corporates buying renewable energy to run their operations
蘋果攜手「萬家香」醬油與CRS 在台推動屋頂太陽能計畫





除了「我覺得這作品很美或很有趣」這類的印象批評外,你還有別的評論嗎?

秋元雄史在本書中主要從作品表現與歷史背景兩個方向來欣賞,教導讀者如何培養、進行更深刻的鑑賞與評論,作者以歷史上各重要流派時期的作品為例,主要是如何「正確」解讀作品的示範,然則,第四章的文章(西洋美術鑑賞能力是可以訓練的)的重要性不亞於前面對於二十三件作品的鑒賞,其中一篇秋元雄史傳授讀者看展的方法以及在時間有限下仍可掌握重點的訣竅,另一篇讀者也絕對不能忽視,秋元館長教授如何培養知性涵養的專業鑑賞,重點一是「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另一個個人覺得更重要的是「現代藝術沒有絕對的答案;各式各樣的觀點都不成問題」,這句話的意識並非要觀者隨便解釋牽強附會,而是要作者同時能將作品擺在當代的背景(語境)及自己的學識經歷語境下,在如此完全不同的前後文下發揮想像力去發掘作品給你的啟發,作者可能也無法想像到的新的意義,我們或許可稱之有生命的作品,在當代的創作有很多作者在創作時的修辭手法就已經容許、召喚這樣有創造力的讀者,歡迎各種能激盪思考,甚至因此能對當代詮釋提出新的問題的鑑賞者。並非說現代就是「作者已死」的讀者時代(接受美學),而如果你能同時解讀作者的意圖,即從作品的表現與歷史背景來解讀(古典的作品比較容易,因為通常作者在創作時就有明確的意圖要傳達,例如宗教畫或神話主題),然後又能就作品本身置於當代語境(甚至作為未來預言)下給出屬於個人的鑑賞,個人覺得這樣的鑑賞者將進入更高的層次,無論是身為閱讀者或創作者(某方面而言,你的鑑賞、評論能力也直接影響你所能創作的作品深品)。

秋元雄史曾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有十年之久,美術館本身建築即因為妹島和世的設計而聲名大噪,此外個人蠻喜歡的杉本博司也曾在該美術館開展過,當閱讀、接觸的範圍越多越廣,常會發現有相同特質的人事物最後常有關聯,甚至在現實生活中聯繫在一起,這也是很有趣的閱讀經驗。


本書跟一般翻譯自歐美的書比較不同的特點就是多了些日本的關於火星的傳說、故事以及日本的探測火星計劃。


書中開始是許多火星的書都會介紹到的,火星與地球的主要不同處,然後是從第谷開始的早期火星觀測史,包括後來的始於義大利的米蘭天文台長斯基亞帕雷利的火星運河 ”Canali” 之迷/爭,到後來的法國安東尼亞在使用83cm的大口徑望遠鏡觀測後主張「沒有任何人看到運河」,他認為那些運河觀測都是因為在小望遠鏡下解析不足的誤判(或者我們可以事後諸葛的說,其實人的意識是會騙過自己的眼睛的,你會“看到”你想要看到的東西),安東尼亞並且畫了一些美麗的火星素描(1911-1929)。




接著是介紹1960後火箭探索時代,這部份也是大家熟悉的,包括探測船水手、登陸船維京號,1997 的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GS)開啟的一連串的環繞火星軌道的探測,然後是第一輛在火星上行走旅居者探測車(由拓荒者號攜帶),接著是美國的精神號、機會者號以及好奇號者等火星探測車展開了豐碩的火星表面探索之旅,在火星上拍攝了相當多的高解析的照片並進行多次探鑽、實驗,主要是搜尋水與有機物,搭配繞軌探測船收集的資料,後來這些都被直接或間接證明存在,研究甚至顯示包括火星南極極冠下富含的水冰若全部融化將可覆蓋火星表面深達11公尺。


但因為此書是最近才成書,也有些過去的書沒有介紹到的,主要是 2019以後最新的火星探測的進展或計劃,這部份譬如2018發射而目前已在火星上運作的美國的洞察號搭載並設置的地震儀,以及即將發射的 Mars 2020 探測車,其將是在火星上第一架飛行的無人直升機(如果成功),同時Mars 2020也在評估將火星採集的樣本送回地球的可行性,另一個引人關注的是2020年歐洲ESA也將發射並登陸火星探測車ExoMars 號,ESA曾於2016年嘗試在火星登陸探測車但最終失敗,所以這次2020年的嘗試非常重要。此外,本書不意外地特別花較多的篇幅說明日本JAXA的宇宙科學研究所(ISAS)即將於2024探測火星衛星的MMX計畫,其目標是在佛伯斯衛星取得樣本並帶回地球,此外ISAS也將推出 Destiny+ 計畫探測雙子座流星雨的母體法厄同小行星,ISAS的這些計畫專注在探測研究太陽系、生命的起源與進化。因為日本之前曾有的隼鳥號探測器成功地將系川小行星的樣本順利帶回地球的紀錄,所以個人對日本的MMX計畫也感到非常期待。
當然,最後還要提一下美國計畫在繞月軌道上建造太空站作為將來載人探測火星的計劃,以及SpaceX的載人探測火星、火星移民計劃等令人矚目、興奮的焦點。


本書的後二章節是與業餘觀星有關的,介紹每兩年兩個月的火星接近,此部份應是作者延續2018的火星大接近的主題(2018年藤井旭有專為火星大接近出過一本日文專刊),主要是2020將至的火星大接近,最後是火星表面的觀測,但介紹的並不多,本書並不算是一本行星觀測的書,關於火星表面反照率特徵的觀測介紹,Patrick Moore 的那本《火星的故事》(中譯)非常豐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elcome,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messages 歡迎留言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