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閱讀《全光譜》

 




本書不是光學的書,雖然有提到光的折射的發現與牛頓的實驗,米氏與瑞利散射,以及簡單的光的性質;也不是色彩理論,雖然有帶到色彩的心理學、加色減色以及半調印刷等等。這本書主要是以顏料(及其相關的礦物等原料)的發現發明的歷史與相應的色彩的豐富性的增加的進程為主軸,以及圍繞著他們的有趣或重要的事件,另一方面也敘述了作者為搜尋探索相關資料去造訪康瓦爾等重要的顏料發現或發明的歷史場所或製造工廠的經驗。

書名全光譜乃取其多義,一是指光學上所謂涵蓋光譜(電磁譜)的所有波段,一是指某一件事物的全貌、縱觀。



主要的故事從發現十萬年前岩洞藝術(布隆伯斯洞窟)裡的的顏料赭石以及可能是當時被用來研磨(粒子大小是顏料所呈現的顏色的關鍵之一)及盛裝颜料工具開始談起,以及考古學家研究發現人類開始創造藝術時可能
只有紅黃紫三種顏色而已,但遺址會因「埋葬效應」而有所變化是否原有更多顏色是一研究課題,譬如白色,為何在舊石器時代的岩壁藝術幾乎很難找到白色,難道到僅以基材留白的方式創作,但有ㄧ解釋是因為那時人類所能取得的每一種白色顏料都很難附著在岩石上,且有機顏料褪色速度相當快,這也是考古學家為何看到紅色較多(倖存者偏誤),因為赭石黏性很強,當然也無法排除顏色在當時可能已有的象徵性也可能影響其創作的選色。其談到重要的白色,本書其中一條故事線便是有關於白色這個重要的顏料的發展,包括從1998年海上絲路的勿里洞沉船(外觀像是阿拉伯或印度的商船)打撈出大量的中國陶瓷的事件延伸,由其製造年代談到鉛白可能是最古老的合成顏料之一的這重要顏料的起源,以及它的簡單歷史。再經歷1780年鋅白誕生得以取代有遽毒的鉛白,然後是1795年鈦的發現,並隨之發明的(非常重要的)二氧化鈦調製的鈦白的白色颜料以及以同樣技術發展的其他顏料的發展史(包括一場竊取鈦白的製造技術的商業間諜案),當然也有黑顏料的故事譬如被廣於應用在天文太空一途的梵塔黑(精確地說它是一種結構色)的發明。


另外一條敘述線談到了伴隨顏料、顏色的藝術與材料(顏料的原料不僅有製造顏料的用途)與科技甚至是文化發展,繪畫譬如印象派、巴黎與芝加哥博覽會的建築用色。當然也因為對更多顏色的追逐,自然也有相應的彩色印刷技術的發展,自1300年的三色版畫、1704年的四色美柔汀銅版印刷,以相鄰色點來造成視覺上的某種顏色的印刷到近代的多層顏料覆蓋的印刷(與多層鍍膜有異曲同工但變數更多,以至產生的顏色效果必需採用AI來學習預測而用物理公式計算反而複雜且效果不佳)。

其延伸論及相關的光學、藝術的色彩理論發展、色彩與語言的關係以及人體的感官如何產生色彩等等,從亞里斯多得對彩虹的哲學解釋開始,然後是1010年巴斯拉的海什木的關於由人眼與大腦產生的色彩機制猜想以及其根據托勒密的想法進行的陀螺混色實驗,約1230年歐洲神學家羅伯特對於不同光的不同「折射」產生彩虹的猜想,直到1290年波斯的法利希等人以裝滿水的球形玻璃作光的折射實驗為止,此時比牛頓用稜鏡進行同樣的實驗還早了約四百年。


讀過本書可以深刻了解色彩是大腦的作品(起碼是個人深刻體認),且每個人對色彩的感受都有差異,不免反思「色」是否存在或說是否是萬物普遍的語言),以及人類大腦會對照射在物體上的光線作「色彩恆常性」的猜想校色的能力(可以說是大腦的自動白平衡,此能力確保我們能認出熟悉物、正常生活),但每個人的色彩恆常性(對「原始色彩」的解讀)會有差異,著名的就是對照片色彩的解讀尤其是衣物譬如書中提到的藍黑白金裙的爭議,但這還是簡化後的兩個陣營,如果對不知情的人做調查,他們發現有更多種的顏色的解讀,相當有趣。


此外,書中曾提到嗜鹽菌會避開藍光而游向橙光的「視覺」(牠們沒有眼睛也無大腦,但有視蛋白、兩種波長峰值的感覺色素)也很令人玩味。


尾聲聊到顏色在數位方向的發展,尤其在藍光LED發明後,人們可以發明出更多的顏色,甚至包括在現實世界未看過的顏色,和與之相應的正在發展中的顯示設備。以及利用顏料的減色性(光譜吸收)與投光的加色性去發展出投影的技術,讓人們看到物體/藝術品原本或不是原本的顏色的技巧,以及其被運用在美術展覽的空間等。


因為書本欲描述的範圍與歷史相當龐大,所以剛開始讀第一章的時候覺得有些繁瑣,不過後來便越來有趣,長了很多知識。

然後,不要再執著於「原色」了。
不,應該進一步說不要再執著於「色」了。
--------


最近一直在下雨,但還是要到處走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Welcome, please feel free to leave your messages 歡迎留言與指正